查看原文
其他

杜建录主编:《西夏学论集》(2011-2020)出版(附:杜建录序)

编委会 中古史研究 2023-09-1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10
页数:754
定价:398.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030683281

主编简介:  

杜建录,1962年生,宁夏同心县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负责人,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负责人,部省合建民族学学科群负责人,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12项成果获省部以上优秀成果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通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西夏学文库”等。

内容简介:  

本书共计四编,分别为“西夏历史研究”“西夏艺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西夏文献研究”,以探讨西夏学为主要内容,兼及对辽、宋、金、元等历史展开研究。本书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论述了2011—2020年西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特点及其基本规律,资料翔实,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证充分,深刻分析了西夏学领域内的重大问题,高度概括了2011—2020年西夏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西夏学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目次 

序 杜建录 第一编 西夏历史研究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考辨 周伟洲  早期党项拓跋氏世系补考 周伟洲  西夏的汉族和党项民族的汉化 史金波 略论宋夏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 李华瑞 中古时期党项与粟特关系论考 陈玮 西夏文献中的回鹘——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夏与回鹘关系补证 王龙 西夏佛教之“系统性”初探 [俄]索罗宁 汉文史料中的西夏番姓考辨 佟建荣  西夏番姓汉译再研究 佟建荣  西夏租役草考述 潘洁  从出土文书看黑水城渠道变迁 潘洁 西夏典当借贷中的中间人职责述论 于光建  西夏典借制度的几个问题——以Инв.No.5147西夏文典畜契为中心 田晓霈  金夏交聘礼仪考述 马旭俊  西夏时期横山地区若干问题探讨 许伟伟  夏辽边界问题的再讨论 许伟伟 杨浣 西夏时期浑脱考述 尤桦 西夏棍棒类兵器及其相关问题考论 尤桦 夷门考 杨浣 段玉泉  “碧珠”考 王培培 西夏文献中的人名 王培培  西夏的信牌制度 张笑峰  西夏的兵符制度 张笑峰 “左厢”、“右厢”与经略司——再探西夏“边中”的高级政区 高仁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高仁  《增订〈元代西夏人物表〉》补校 邓文韬  唐末至宋初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府幕职的兼官与带职 邓文韬 第二编 西夏艺术研究西夏佛经版画中的建筑图像及特点 陈育宁 汤晓芳  西夏官式建筑再探 陈育宁 汤晓芳 西夏艺术研究及特征再认识 陈育宁 汤晓芳  自成体系的西夏陵屋顶装饰构件 牛达生  三幅西夏文佛经扉画题记释析 胡进杉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花鸟图像研究 王胜泽 从“莲花化生”到“连生贵子”——论西夏“婴戏莲印花绢”童子纹样的文化内涵 魏亚丽 西夏音乐文化述略 杨满忠  第三编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汉语西北方言泥来混读的早期资料 聂鸿音  西夏语的名物化后缀sji²和lew² 聂鸿音  西夏语专有名词的类别标记 聂鸿音 12世纪河西方音中的党项式汉语成分 孙伯君  西夏文《大藏经》“帙号”与勒尼语《千字文》 孙伯君  说说西夏韵图《五音切韵》的韵等问题 张竹梅 西夏语中的选择连词mo² 段玉泉 第四编 西夏文献研究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卖地契研究 史金波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卖人口契研究 史金波  西夏光定十二年正月李春狗等扑买饼房契考释 杜建录 黑水城契约:我国古代契约的重要组成 杜建录 西夏文《孝经传》草书初探 彭向前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彭向前 西夏文译本《六韬》解读 贾常业 西夏文《宫廷诗集》用典分析 梁松涛 西夏文《乌鸣占》考释 梁松涛 俄藏Инв.No.954《光定未年典驴贷粮契》新译释——兼论西夏典当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 于光建 出土西夏文献编目回顾及相关问题讨论 段玉泉 “《慈悲道场忏法》西夏文译本的复原与研究”概要 杨志高 《经律异相》的经录入藏和西夏文本的翻译雕印 杨志高 

序/杜建录

1999年,教育部启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从1999年到2001年,分三批评选出100个左右重点研究基地。最初限定在设有文科博士点的普通高校,当时博士授予单位比较少,应相关省区和高校的强烈要求,适当扩大到部分没有文科博士点的省属大学,当时的评审和建设标准是“唯一”和“一流”,所谓“唯一”,就是说在同一领域只设一个重点研究基地。“一流”,就是研究水平在全国是一流的,或者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达到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经教育部组织专家通讯评审和实地考察,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有幸入围,2001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西夏学研究院。西夏学基地虽然具有唯一性,但要达一流,真正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心,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西夏学是20世纪初因黑水城文献发现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文献整理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基地建设之初,在充分征求国内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文献文物资料整理出版、文献文物资料专题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西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三步走”战略,先后承担80余项国家、教育部以及自治区重大、重点和一般研究项目,组织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20册)、《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10册)、《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西夏文物》(5编)等大型文献文物丛书,以及《党项西夏文献研究:词目索引、注释与异名对照》(6卷)、《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 14册)、《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4卷)、《西夏文献研究丛刊》(13种)等系列研究成果,编辑出版基地刊物《西夏学》。其中,《西夏学》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集刊,“西夏学文库”计划出版100种,目前出版30种,分著作卷、论集卷、译著卷,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编辑,陈育宁任编委会主任,史金波、杜建录主编,面向国内外征稿。《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传统典籍中的汉文西夏文献研究》《〈慈悲道场忏法〉西夏译文的复原与研究》《俄藏西夏历日文献整理研究》4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被评为教育部基地优秀标志性成果,几十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9项。这些研究成果较大提升了中国西夏学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西夏学的国际话语权。2010年6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报眼位置报道:“宁夏大学研究成果再次印证,西夏在中国,西夏学也在中国。”

教育部批准建设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不仅使西夏学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学科建设,而且带动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20年来,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学科、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学科群的核心平台,相继牵头建设中国少数民族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回族史西夏史国家“211工程”学科项目、自治区建设民族学一流学科、部省合建民族学学科群、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学人才高地、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点、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中国古代史硕士点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上百名西夏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13篇学位论文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全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其中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基地还接受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基层之星”访问学者。

围绕学科建设,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构建起“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民族学贺兰山论坛”“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工作坊”“朔方论坛”“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大讲堂”等系列学术交流平台。其中,“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得到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大力支持,目前已举办6届,是最具影响的国际西夏学交流平台。“民族学贺兰山论坛”由宁夏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承办。

另外,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相继举办4届西夏文研修班,主持召开“黑水城文献出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西夏与敦煌学术研讨会”“西夏学基地建设15周年学术研讨会”“西夏建都兴庆府98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承办“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北方民族与丝绸之路”“西夏学博士后论坛”等博士后论坛,主办“朔方论坛暨青年学者研讨会”“南北民族史学对话”“辽宋夏金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域文化”等工作坊。

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要使命。2009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确定西夏文化研究为中俄“语言年”活动项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宁夏大学共同承担。2010年,该项目进一步明确为“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研究”,列入长期连续支持项目。为了将人文合作项目落到实处,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签订协议,成立中俄(俄中)西夏学联合研究所,分别挂靠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杜建录院长任中方所长,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教授任俄方所长。中俄(俄中)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成立以来,两国学者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往来上,而是实质性开展合作研究,出版20余种(册)著作,受到国家领导人多次表扬,被誉为国际学术合作的成功范例。2018年,西夏学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在圣彼得堡签订新一轮合作研究协议,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出席签约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出贡献。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多次对联合研究成果和学术活动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3年,由杜建录教授牵头的研究团队,接受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委托,承担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策划撰稿和学术把关工作。该纪录片在央视和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基地还推出《神秘西夏》《话说西夏》《解密西夏》《还原西夏》《西夏文明》等正说西夏系列丛书。2017年以来,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配合自治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先后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宁夏博物馆、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武威西夏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产学研融合实践基地和文创基地,跨学科、跨行业、跨院校、跨地区协同创新,紧扣“丝路宁夏”和“丝路西夏”两大文旅资源,设计研发特色鲜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文创产品,目前已研发出西夏瑞兽等10个系列百余种产品,涵盖了日用陶瓷、餐具、箱包、钥匙链、办公用品、学习用具、丝绸纺织等领域,申请外观设计专利31项,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和追捧。与此同时,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银川市西夏陵管理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西夏陵申遗文本编修,为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持。自2010年6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以“宁夏大学研究成果再次印证,西夏在中国,西夏学也在中国”为题报道后,2020年6月10日,《光明日报》再次在头版位置,以“杜建录:顶天立地西夏学”为题进行报道,充分肯定了西夏学“顶天”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立地”的产业研发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资料建设无疑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0年来,基地采购了一批纸质图书和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金石库、历代馆藏书画资源库等21个大型文献资料数据库,自主开发西夏文献资料数据库、西夏文物资料数据库、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构建起自成体系的大型数字资料馆。

基地建设的成就,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得益于教育部、自治区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学术团队的不懈努力。回顾20年的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深切感悟到学科建设有三个关键:一是研究队伍是基础。没有高水平的专职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就没有凝聚力,就形不成核心,研究选题往往陷于涣散。兼职研究队伍也同样重要,只有把国内外顶尖级专家汇聚到学科平台上,才能站在国际学术前沿。

二是重大研究是抓手。基地不是课题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所,不是小打小闹,承担几个课题,发表一些论文,出版一批专著,而是通过组织该领域重大关键性课题,产出标志性成果,引领整个学科发展。20年来,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先后组织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项目,产出《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西夏文献丛刊》《西夏文物》《西夏通志》《西夏多元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研究》《西夏文大词典》等重大成果。

三是协同创新是关键,专职研究队伍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重大项目的开展,需要多个单位的联合攻关,上述重大项目就是和国内外相关单位共同完成的,并且逐渐形成了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和国内相关文物部门、出版单位之间的合作共嬴模式。

作为基地负责人,我自己先后主持制订了基地“十五”到“十三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我们通过创新学科、创新研究、创新方法,建立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针对西夏研究前沿问题,组织创新性研究项目,产出创新性成果,促进西夏学战略转型和全面深入发展。过去的20年,西夏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从小到大,已经成长起来,尽管与党和国家的期望还差得很远,不尽人意的地方还很多,但毕竟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展望“十四五”,我们充满信心,愿和国内外学界携起手来,共创西夏学学科建设的美好明天!


杜建录

2020年8月2日于逸夫楼研究室


(感谢本号编辑提供。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胡玉冰校注:《西夏书事校注》(上下)出版(附:前言)
史金波:刊布海外西夏文献 推进西夏学研究
赵彦龙《西夏档案及其管理制度研究》出版(附后记)
樊丽沙《出土文献所见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出版张笑峰《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整理研究》出版
邵天松《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